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工作总结
一、简表
实验室名称 |
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研究方向 (据实增删) |
研究方向1 |
生物无机化学与应用 |
||||||||||
研究方向2 |
稀土光电材料合成及其应用 |
|||||||||||
研究方向3 |
配合物合成化学与晶体工程 |
|||||||||||
研究方向4 |
配合物结构化学与理论化学 |
|||||||||||
研究方向5 |
|
|||||||||||
实验室 主任 |
姓名 |
陈小明 |
研究方向 |
无机化学 |
||||||||
出生日期 |
1961.10 |
职称 |
教授 |
任职时间 |
2008 |
|||||||
实验室 副主任 (据实增删) |
姓名 |
毛宗万 |
研究方向 |
无机化学 |
||||||||
出生日期 |
1962.7 |
职称 |
教授 |
任职时间 |
2011- |
|||||||
姓名 |
童明良 |
研究方向 |
无机化学 |
|||||||||
出生日期 |
1967.7 |
职称 |
教授 |
任职时间 |
2016- |
|||||||
学术 委员会主任 |
姓名 |
洪茂椿 |
研究方向 |
无机化学 |
||||||||
出生日期 |
1953.9 |
职称 |
研究员 |
任职时间 |
2008 |
|||||||
研究水平与贡献 |
论文与专著 |
发表论文 |
SCI |
276 篇 |
EI |
篇 |
||||||
科技专著 |
国内出版 |
部 |
国外出版 |
部 |
||||||||
奖励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项 |
二等奖 |
项 |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一等奖 |
项 |
二等奖 |
项 |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一等奖 |
项 |
二等奖 |
项 |
||||||||
省、部级科技奖励 |
一等奖 |
0项 |
二等奖 |
项 |
||||||||
项目到账 总经费 |
2060.25万元 |
纵向经费 |
2036.52万元 |
横向经费 |
23.73万元 |
|||||||
发明专利与 成果转化 |
发明专利 |
申请数 |
15项 |
授权数 |
5项 |
|||||||
成果转化 |
转化数 |
项 |
转化总经费 |
万元 |
||||||||
标准与规范 |
国家标准 |
项 |
行业/地方标准 |
项 |
||||||||
研究队伍建设 |
科技人才 |
实验室固定人员 |
39人 |
实验室流动人员 |
10人 |
|||||||
院士 |
1人 |
|
|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6人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4人 |
|||||||||
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 |
7人 |
其他国家、省部级 人才计划 |
6人 |
|||||||||
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
1个 |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
个 |
|||||||||
国际学术 机构任职 (据实增删) |
姓名 |
任职机构或组织 |
职务 |
|||||||||
苏成勇 |
Inorg. Chem. Commun. (Elsevier) |
亚太地区主编 |
||||||||||
陈小明 |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
客座编辑 |
||||||||||
童明良 |
英国皇家化学会 |
会士 |
||||||||||
访问学者 |
国内 |
人 |
国外 |
人 |
||||||||
博士后 |
本年度进站博士后 |
8人 |
本年度出站博士后 |
0人 |
||||||||
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
依托学科 (据实增删) |
学科1 |
化学 |
学科2 |
|
学科3 |
|
|||||
研究生培养 |
在读博士生 |
157人 |
在读硕士生 |
74人 |
||||||||
承担本科课程 |
4800学时 |
承担研究生课程 |
306学时 |
|||||||||
大专院校教材 |
部 |
|
|
|||||||||
开放与 运行管理 |
承办学术会议 |
国际 |
次 |
国内 (含港澳台) |
次 |
|||||||
年度新增国际合作项目 |
项 |
|||||||||||
实验室面积 |
3013 M2 |
实验室网址 |
http:/bisc/ |
|||||||||
主管部门年度经费投入 |
(直属高校不填)万元 |
依托单位年度经费投入 |
110万元 |
|||||||||
二、研究水平与贡献
1、主要研究成果与贡献
结合研究方向,简要概述本年度实验室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论文和专著、标准和规范、发明专利、仪器研发方法创新、政策咨询、基础性工作等。总结实验室对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科技创新的贡献,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一、生物无机化学与应用 环金属铱配合物因其在癌症治疗和生物成像方面的潜力受到广泛关注。最近,毛宗万教授、谭彩萍副教授课题组设计了一种线粒体靶向的双二苯基膦配位环金属铱配合物,它们能够有效地穿透并蓄积在线粒体,造成线粒体功能异常并导致细胞凋亡(图A)。其配体上含有多个转动基团,使配合物具有微环境粘度响应的磷光发射和寿命。利用双光子磷光寿命成像技术,可以对癌细胞线粒体在化疗过程中的粘度变化进行实时定量监测。他们发现癌细胞线粒体发生功能异常时,其粘度随着受损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同一细胞内的线粒体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该工作第一次在亚细胞水平用磷光寿命成像技术实现了对微环境物理性质的定量测量。 毛宗万等还设计并合成了两种具有咪唑基团的环金属铱配合物,利用活泼氢质子化和去质子化的可逆过程,产生pH响应的磷光,实现对溶酶体的特异性成像;同时配合物可携带硝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进入细胞,交换出氯离子。通过阴离子转运,使溶酶体碱化,阻碍铱配合物损伤细胞所产生的自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抑制自噬流。两种铱配合物均在肿瘤细胞上表现出很高的细胞毒性,并能在小鼠模型中有效抑制实体肿瘤的生长。这是第一例基于金属配合物设计的阴离子载体,同时也首次在活体水平证明了阴离子载体具有很好的抗癌效果。两项研究成果均发表在《Chemical Science》。 二、稀土光电材料合成与应用(贾建华整理中) 设计、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物理功能的分子磁性材料是材料物理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作为分子磁性材料的重要分支,单分子磁体表现出经典的磁弛豫与磁量子隧穿共存的独特属性,在高密度信息存储器件、超快量子计算机等国家战略需求和信息产业发展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单分子磁体尤其是稀土单分子磁体相关研究的快速发展,如何开发功能多样的单分子磁体成为拓展分子磁性材料应用窗口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童明良教授团队在功能稀土单分子磁体的设计策略与性能调控方面开展了特色性的研究工作,实现了一系列光响应稀土单分子磁体的合理设计与可控制备,探索了有机发色团、金属有机发色团、光活性配体、轴手性配体等对分子磁体的构筑作用和效果。如选用“天线”有机配体作为发色团提高稀土敏化发光效率,并揭示了稀土发光能级与磁翻转能垒之间的关联性(Dalton Trans. 2013, 42, 11262; Chem. Eur. J. 2017, 23, 5708);将具有光二聚行为或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光活性配体引入稀土化合物,研究外部刺激对单分子磁体行为的影响,有望拓展到温度、压力、机械应力等其他刺激手段(Chem. Commun. 2015, 51, 15358; Inorg. Chem. 2017, 56, 8730);在有机发色团基础上利用配体的轴手性,通过手性传递策略获得多例集白光、铁电和单分子磁体行为于一体的多功能稀土单分子磁体,并进行WLED器件封装(Chem. Eur. J. 2013, 19, 8769; J. Mater. Chem. C 2014, 2, 8858; Inorg. Chem. 2015, 54, 8087);采用金属冠醚作为金属有机发色团,通过对称性传递策略控制稀土配位环境的对称性,获得了多例具有稀土特征荧光的单分子磁体(Chem. Commun. 2015, 51, 10291; Chem. Commun. 2016, 52, 13365)。 结合上述研究及国内外同行的其他成果,贾建华副教授和童明良教授等总结了近期发光稀土单分子磁体的最新进展,分析和总结了该体系的构筑策略,磁光性能的调控手段以及发光能级与翻转能垒的相关性,探讨了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与挑战。相关研究成果以“Luminescent single-molecule magnets based on lanthanides: Design strategies, recent advances and magneto-luminescent studies”为题发表在Coord. Chem. Rev.上(Coord. Chem. Rev. 2019, 378, 365)。该工作发表后得到同行的极大认可,入选2019年度ESI高被引论文。 三、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合成化学与晶体工程 化学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是化工行业中的能耗大户。例如,作为合成橡胶、热塑性塑料、树脂等的单体原料,苯乙烯主要产自乙苯的催化裂解/脱氢反应。因为该反应受热力学限制,产物中含有大量未反应的乙苯原料,还有一些副产物如苯和甲苯。工业上一般需要使用多个真空蒸馏/精馏塔才能得到聚合纯度(99.5%)的苯乙烯。 将传统分离纯化技术如蒸馏改为基于多孔材料的吸附分离有望大大降低能耗。分子筛(molecular sieve)具有分子级均匀孔径,可以只让小于孔径的分子通过,可以达到理想的吸附选择性。但是,当混合物中存在多种尺寸各异的成分,而且提纯目标不是尺寸最小的成分时,分子筛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例如,苯乙烯的尺寸介于乙苯和苯/甲苯之间,用分子筛无法通过一次吸附获得高纯苯乙烯。 张杰鹏教授等长期致力于配位聚合物多孔材料的设计、功能和机理研究,已发展了“动力学控制的柔性”(J. Am. Chem. Soc. 2008, 130, 6010; Natl. Sci. Rev. 2018, 5, 907)、“亲水孔道捕获疏水分子”(Nat. Commun. 2015, 6, 8697)、“控制客体分子构型调控吸附选择性”(Science 2017, 356, 1193)等多种吸附分离理论/概念。最近,他们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吸附分离原理,称为中间尺寸分子筛(intermediate-sized molecular sieve,iSMS),能在复杂混合物只吸附中间尺寸的目标成分,解决类似苯乙烯分离提纯等重大需求。为实现这种特殊的吸附行为,多孔材料必须具有合适的柔性,从而结合热力学原理(太小的分子吸附能不足以打开柔性框架)和动力学原理(太大的分子尺寸超过打开的孔窗)排除非目标成分。他们设计合成了一例具有限制柔性的配位聚合物多孔材料MAF-41,实现了在乙苯、苯乙烯、甲苯和苯混合物中超高效纯化苯乙烯(选择性3300),只需一次吸附脱附循环,即可获得纯度99.9%+的苯乙烯。MAF-41还具有超高热稳定性(500 oC)、水稳定性(沸水,pH 3‒14)以及超疏水特性,有利于实际应用。这一成果发表在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Materials上 Nature Materials杂志同期发表了Morris教授(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的新闻评述论文,高度评价了该项工作。 四、金属配合物结构与理论化学 金属-有机框架(MOFs)是一类由无机金属离子(或簇)和有机配体组装而成的新型多孔性晶态材料。由于其具有高的比表面积、结构多样、功能可调等特点,在许多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如气体吸附与分离、荧光传感、非均相催化等等。催化是化学研究的核心方向之一,新型催化剂的成功开发有可能引起药物合成、精细化工、石油加工等重要工业生产工艺的变革,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近年来,由于MOF催化材料在非均相催化领域表现出的巨大应用潜力,激发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兴趣。研究表明,利用无机金属基元与有机功能单元的合理组合,MOFs有可能提供一个多功能催化平台,连续催化多个反应的进行,易于实现单分子催化剂难以完成的分步和串联催化反应。但是,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合成策略在单一MOF晶体中嵌入多个具有协同效应的催化活性中心,现阶段MOF催化材料在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因此,开发高效可行的合成策略来制备多用途单一MOF催化剂就显得异常重要。 要实现多元催化中心在单一MOF配位空间的合理配置和集成,需要解决的一个挑战性科学问题是如何将多元催化中心定量、精准地安置同一个MOF框架中,从而实现多元催化在同一配位化学空间的协同。目前制备多功能MOFs的策略主要是通过一步合成法和后合成方法引入多功能单元,然而这些方法都无法精准控制功能单元的数量和空间分布。 最近,苏成勇等发展了一种行之有效的配位空间工程(Coordination interspace engineering, CISE)方法,成功实现单晶体多元MOF催化剂的构筑,并应用于多种单元催化反应之间的多任务单一MOF催化原位转换,以及2步甚至4步的连续、分步或串联催化反应。该合成策略是基于该课题组早前发展的“动态隔层配体插入”后组装方法(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9932;J. Am. Chem. Soc. 2017, 139, 6034),通过动态可逆的第二和第三功能配体拆卸法进行原位二次组装与解组装,将不同功能单元在单一MOF框架中精确预留的位置进行定量引入或交换,从而实现单一MOF配位化学空间精准多功能化或者多任务化(Swing-role MOFs)。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从单一MOF出发原位转换催化功能进而实现多任务MOF催化剂的构筑,也可以在单一MOF中精准定位多元催化中心,实现多用途单一MOF催化剂的多元协同催化。由于该合成与催化策略是基于同一MOF晶体的原位转换和多功能化,同一MOF母体可以针对不同催化目的进行反复利用,因此可以有效降低MOF催化材料的生产成本,提供了一种经济、环境友好的低成本、多用途催化途径。相关研究工作近期发表于J. Am. Chem. Soc.。 |
2、承担科研任务
概述实验室本年度科研任务总体情况。
本年度实验室承担"973课题"1项,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重点专项3项,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6项,国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国家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20项,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本土创新团队1项,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团队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多项。 |
请选择本年度内主要重点任务填写以下信息:
序号 |
项目/课题名称 |
编号 |
负责人 |
起止时间 |
经费(万元) |
类别 |
1 |
配位自组装与金属-有机材料化学 |
21821003 |
苏成勇 |
2019-2024 |
1050 |
国家基金创新群体项目 |
2 |
高效储能器件的设计与性能优化 |
2016YFA0202604 |
童叶翔 |
2016-2021 |
713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3 |
磁性分子的多稳态构筑 |
2018YFA0306001 |
童明良 |
2018-2023 |
346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4 |
线粒体代谢相关重要无机小分子的靶向发光探针及其成像应用 |
2015CB856301 |
巢晖 |
2015-2019 |
477 |
973课题 |
5 |
面向能源相关小分子活化/转化的多孔配合物及其衍生物 |
21890380 |
陈小明 |
2019-2023 |
1700万元 |
国家基金重大项目 |
6 |
配位聚合物多孔材料的气体吸附分离纯化研究 |
21731007 |
张杰鹏 |
2018-2022- |
310 |
国家基金重点项目 |
7 |
低维磁分子固体的结构设计与功能调控 |
21620102002 |
童明良 |
2017-2021 |
211 |
国家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
8 |
基于动态化学作用的配位超分子自组装与功能化研究 |
21720102007 |
苏成勇 |
2018-2022 |
241 |
国家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
9 |
金属—有机新材料创新团队 |
2017BT01C161 |
陈小明 |
2018-2023 |
1000 |
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本土创新团队 |
10 |
面向能源与环境的新材料开发海外青年英才团队 |
2017ZT07C069 |
李光琴 |
2018-2023 |
2000 |
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团队 |
注:请依次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计划(973)、“863”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和重大、创新研究群体计划、杰出青年基金、重大科研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防重大、国际合作、省部重大科技计划、重大横向合作等为序填写,并在类别栏中注明。只统计项目/课题负责人是实验室人员的任务信息。只填写所牵头负责的项目或课题。若该项目或课题为某项目的子课题或子任务,请在名称后加*号标注。
三、研究队伍建设
1、各研究方向及研究队伍
研究方向 |
学术带头人 |
主要骨干 |
1、生物无机化学与应用 |
毛宗万 |
巢晖,王娇炳,徐亮 |
2、稀土光电材料合成及其应用 |
童明良 |
梁宏斌,王静,吴明娒,童叶翔 |
3、配合物合成化学与晶体工程 |
张杰鹏 |
陈小明,叶保辉,姜久兴 |
4、配合物结构化学与理论化学 |
苏成勇 |
潘梅,赵晓丹,匡代彬,赵存元 |
2.本年度固定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类型 |
性别 |
学位 |
职称 |
年龄 |
在实验室工作年限 |
1 |
陈小明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院士 |
58 |
2005起 |
2 |
毛宗万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教授 |
57 |
2005起 |
3 |
赵存元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教授 |
57 |
2005起 |
4 |
童叶翔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教授 |
56 |
2005起 |
5 |
叶保辉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教授 |
56 |
2005起 |
6 |
童明良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教授 |
52 |
2005起 |
7 |
吴明娒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教授 |
51 |
2005起 |
8 |
梁宏斌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教授 |
51 |
2005起 |
9 |
苏成勇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教授 |
51 |
2005起 |
10 |
巢 晖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教授 |
49 |
2005起 |
11 |
匡代彬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教授 |
44 |
2008起 |
12 |
王 静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教授 |
43 |
2005起 |
13 |
潘 梅 |
研究人员 |
女 |
博士 |
教授 |
43 |
2006起 |
14 |
张杰鹏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教授 |
42 |
2007起 |
15 |
李满荣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教授 |
42 |
2016起 |
16 |
王娇炳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教授 |
40 |
2013起 |
17 |
倪兆平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副教授 |
40 |
2011起 |
18 |
赵晓丹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教授 |
39 |
2013起 |
19 |
谭彩萍 |
研究人员 |
女 |
博士 |
副教授 |
38 |
2011起 |
20 |
张伟雄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教授 |
38 |
2012起 |
21 |
曹 乾 |
研究人员 |
女 |
博士 |
讲师 |
37 |
2013起 |
22 |
方萍萍 |
研究人员 |
女 |
博士 |
副教授 |
37 |
2013起 |
23 |
汪 君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教授 |
37 |
2017起 |
24 |
贾建华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副教授 |
36 |
2012起 |
25 |
姜久兴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教授 |
36 |
2015起 |
26 |
夏 炜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副教授 |
35 |
2014起 |
27 |
李光琴 |
研究人员 |
女 |
博士 |
教授 |
35 |
2016起 |
28 |
徐 亮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教授 |
34 |
2017起 |
29 |
卢锡洪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教授 |
34 |
2013起 |
30 |
刘俊良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副教授 |
32 |
2018起 |
31 |
廖培钦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教授 |
31 |
2017起 |
32 |
周东东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副教授 |
30 |
2019起 |
33 |
余小岚 |
技术人员 |
男 |
硕士 |
高级实验师 |
58 |
2005起 |
34 |
黄 滨 |
技术人员 |
女 |
学士 |
高级实验师 |
55 |
2005起 |
35 |
张伟庆 |
技术人员 |
男 |
学士 |
高级实验师 |
55 |
2005起 |
36 |
洪惠玲 |
技术人员 |
女 |
学士 |
实验师 |
53 |
2005起 |
37 |
薛 玮 |
技术人员 |
男 |
博士 |
教辅岗位 |
34 |
2013起 |
38 |
胡谷平 |
技术人员 |
男 |
博士 |
实验师 |
44 |
2012起 |
39 |
朱敏 |
技术人员 |
男 |
博士 |
实验师 |
28 |
2019起 |
注:(1)固定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三种类型,应为所在高等学校聘用的聘期2年以上的全职人员。(2)“在实验室工作年限”栏中填写实验室工作的聘期。
3、本年度流动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类型 |
性别 |
年龄 |
职称 |
国别 |
工作单位 |
在实验室工作期限 |
1 |
Muhammad Nafees |
博士后 |
男 |
33 |
博士后 |
巴基斯坦 |
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 |
2018.04- |
2 |
陈劭力 |
博士后 |
男 |
29 |
博士后 |
中国 |
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 |
2018.09- |
3 |
周金浩 |
博士后 |
男 |
32 |
博士后 |
中国 |
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 |
2019.05- |
4 |
王秋实 |
博士后 |
男 |
33 |
博士后 |
中国 |
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 |
2019.05- |
5 |
李雨航 |
博士后 |
男 |
29 |
博士后 |
中国 |
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 |
2019.06- |
6 |
余艳霞 |
博士后 |
女 |
32 |
博士后 |
中国 |
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 |
2019.07- |
7 |
黄盼 |
博士后 |
男 |
30 |
博士后 |
中国 |
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 |
2019.07- |
8 |
滕远 |
博士后 |
男 |
33 |
博士后 |
中国 |
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 |
2019.07- |
9 |
郭靖 |
博士后 |
男 |
29 |
博士后 |
中国 |
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 |
2019.07- |
10 |
董玉杰 |
博士后 |
女 |
33 |
博士后 |
中国 |
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 |
2019.07- |
注:(1)流动人员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员、访问学者、其他”三种类型,请按照以上三种类型进行人员排序。(2)在“实验室工作期限”在实验室工作的协议起止时间。
四、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1、学科发展
简述实验室所依托学科的年度发展情况,包括科学研究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以及推动学科交叉与新兴学科建设的情况。 实验室依托一级学科化学,拥有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单位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无机化学学科2008年入选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化学入选省级重点学科。2017年,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化学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实验室大力进优秀青年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国际学术影响力,积极支持学科建设。在科学研究方面承担了大量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年来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重大/重点等项目的大力支持。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及国际学术前沿,实验室支持依托学科在生物无机化学与应用、稀土与光电材料合成及应用、配合物合成化学与晶体工程、配合物结构化学与理论化学等方向开展创新研究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2019年度发表学术论文获SCI收录276篇。依托单位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化学学科近年来一直稳居ESI世界前0.1%并入选双一流学科,2019年位列ESI全球第68名。USNEWS2018全球大学排行榜上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化学学科排名第63。USNEWS2019全球大学排行榜上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化学学科排名第53。 Nature Index自然指数2019年度榜单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化学学科排名第42。2020年度榜单排名第21。 实验室为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仪器设备和场地,聘请高水平专家对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指导,鼓励并支持青年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成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为依托学科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了贡献。实验室积极推进学科间交叉合作,不仅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也为材料学科的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017年学科评估中依托单位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化学学科为A-,材料学科为B。 |
2、科教融合推动教学发展
简要介绍实验室人员承担依托单位教学任务情况,主要包括开设主讲课程、编写教材、教改项目、教学成果等,以及将本领域前沿研究情况、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情况。 实验室研究人员积极参与依托单位的教学工作,承担了《无机化学》、《结构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专业课程。固定人员年均课堂教学量约5000学时。 实验室开设《现代化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等课程,讲述最新的学科发展和科技动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专题讲座,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实验室还参与本科实验教学课程,将科研设备用于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 |
3、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总体情况
简述实验室人才培养的代表性举措和效果,包括跨学科、跨院系的人才交流和培养,与国内、国际科研机构或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等。 陈小明、苏成勇、张杰鹏、童叶翔、卢锡洪5位教授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陈小明、童明良、苏成勇、张杰鹏、匡代彬、叶保辉、童叶翔、卢锡洪8位教授入选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 |
(2)研究生代表性成果(列举不超过3项)
简述研究生在实验室平台的锻炼中,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高水平论文发表、国际学术会议大会发言、挑战杯获奖、国际竞赛获奖等。 朱能秀,Self-Generation of Surface Roughness by Low-Surface-Energy Alkyl Chains for Highly Stable Superhydrophobic/ Superoleophilic MOFs with Multiple Functionalities, Angew. Chem. Int. Ed., 2019. 王政,White-Light Emission from Dual-Way Photon Energy Conversion in a Dye-Encapsulat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Angew. Chem. Int. Ed., 2019. 王昱,Selective Aerobic Oxidation of a Metal-Organic Framework Boosts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Propylene/Propane Selectivity, , Angew. Chem. Int. Ed., 2019. |
(3)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情况(列举5项以内)
序号 |
参加会议形式 |
学生姓名 |
硕士/博士 |
参加会议名称及会议主办方 |
导师 |
1 |
发表会议论文 |
李云 |
博士 |
第七届亚洲配位化学大会,7th ASIAN CONFERENCE ON COORDINATION CHEMISTRY 2019 |
张杰鹏 |
2 |
发表会议论文 |
尚宇 |
博士 |
第七届亚洲配位化学大会,7th ASIAN CONFERENCE ON COORDINATION CHEMISTRY 2019 |
陈小明 |
3 |
发表会议论文 |
张学文 |
博士 |
第七届亚洲配位化学大会,7th ASIAN CONFERENCE ON COORDINATION CHEMISTRY 2019 |
张杰鹏 |
4 |
发表会议论文 |
黄宁宇 |
博士 |
第十六届亚洲晶体学大会(The 16th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Crystallographic Association) |
陈小明 |
5 |
发表会议论文 |
朱能秀 |
博士 |
俄罗斯-中国配位超分子化学研讨会(Russian-Chinese Workshop on Coordination and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
苏成勇 |
注:请依次以参加会议形式为大会发言、口头报告、发表会议论文、其他为序分别填报。所有研究生的导师必须是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五、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1、开放交流
(1)开放课题设置情况
简述实验室在本年度内设置开放课题概况。
本年度未设置开放课题 |
||||||
序号 |
课题名称 |
经费额度 |
承担人 |
职称 |
承担人单位 |
课题起止时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职称一栏,请在职人员填写职称,学生填写博士/硕士。
(2)主办或承办大型学术会议情况
序号 |
会议名称 |
主办单位名称 |
会议主席 |
召开时间 |
参加人数 |
类别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请按全球性、地区性、双边性、全国性等类别排序,并在类别栏中注明。
(3)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请列出实验室在本年度内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概况,包括与国外研究机构共建实验室、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或机构建设、参与国际重大科研计划、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的情况。请按国内合作与国际合作分类填写。 在学术交流方面,2019年度,国内外学者到实验室进行讲学和交流48人次,实验室成员出境访问31次。进一步加强了和国际国内交流。 |
(4)科学传播
简述实验室本年度在科学传播方面的举措和效果。
本年度实验室积极参与化学节、开放实验室等交流活动,推进学术传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2、运行管理
(1)学术委员会成员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职称 |
年龄 |
所在单位 |
是否外籍 |
1 |
主任: 洪茂椿 |
男 |
研究员 |
66 |
福建物构所 |
否 |
2 |
副主任:冯守华 |
男 |
教授 |
63 |
吉林大学 |
否 |
3 |
卜显和 |
男 |
教授 |
55 |
南开大学 |
否 |
4 |
陈接胜 |
男 |
教授 |
55 |
复旦大学 |
否 |
5 |
陈小明 |
男 |
教授 |
58 |
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 |
否 |
6 |
郭子建 |
男 |
教授 |
58 |
南京大学 |
否 |
7 |
高松 |
男 |
教授 |
58 |
华南理工大学 |
否 |
8 |
姜建壮 |
男 |
教授 |
56 |
北京科技大学 |
否 |
9 |
李亚栋 |
男 |
教授 |
55 |
清华大学 |
否 |
10 |
林建华 |
男 |
教授 |
64 |
北京大学 |
否 |
11 |
苏成勇 |
男 |
教授 |
51 |
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 |
否 |
12 |
张洪杰 |
男 |
教授 |
66 |
长春应化所 |
否 |
13 |
赵东元 |
男 |
教授 |
57 |
武汉大学 |
否 |
14 |
郑兰荪 |
男 |
教授 |
65 |
厦门大学 |
否 |
15 |
毛宗万 |
男 |
教授 |
57 |
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 |
否 |
(2)学术委员会工作情况
请简要介绍本年度召开的学术委员会情况,包括召开时间、地点、出席人员、缺席人员,以及会议纪要。 时间:2019.12.6-8 地点:佛山市南海区恒大酒店 出席人员:洪茂椿院士、张洪杰院士、郑兰荪院士、李亚栋院士、郭子建院士、林建华教授、卜显和教授、陈接胜教授、姜建壮教授、陈小明院士、毛宗万教授、苏成勇教授等学术委员会成员。 洪茂椿院士主持了本次会议。实验室主任陈小明院士首先向学术委员会做了2014-2018年工作总结报告,汇报了实验室近五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及学术贡献,介绍了2019年度教育部评估的具体情况。随后,陈小明院士就实验室基本情况,研究方向和特色、最近一年研究工作的进展、实验室建设情况、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等方面做了汇报。在汇报后的委员讨论中,委员们对实验室近年所取得的建设成果表示赞赏,期望实验室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进一步为国家与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主任报告结束后,实验室组织了数位近年来取得出色研究成果的青年学者深入汇报了工作进展,委员们对实验室大力支持年轻学者的措施表示赞赏。并希望实验室继续保持良好的人才梯队建设,为国家优秀科研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陈小明主任代表实验室对各位委员的对实验室一直以来的支持表示了感谢。本次会议对于如何进一步扩大“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影响,以及今后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
(3)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支持情况
简述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本年度为实验室提供实验室建设和基本运行经费、相对集中的科研场所和仪器设备等条件保障的情况,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团队建设、研究生培养指标、自主选题研究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的情况。 本年度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为实验室提供运行费110万元,保障了实验室正常运转。 |
3、仪器设备
简述本年度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开放共享情况,研制新设备和升级改造旧设备等方面的情况。 本年度实验室大型设备基本正常运转,部分老旧设备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维护和更新。 |